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总结 > 学校相关 > 教学工作总结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西藏XX区八一中学董晓青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学生搜集资料较详细的给予口头表扬。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西藏XX区八一中学董晓青

自我校开展语感教学以来已经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了,从这两年的语感教学实践看,我们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主要是由朗读来贯穿的,教师将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最简便、最直接、最容易控制的课堂反馈途径,不仅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而且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调整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与学达到动态的平衡,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爱这土地》是当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又是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为了有一个好的开端,在备课上我下了功夫。写好教学设计后,我反复地朗诵了这首诗,又从网上下载了这首诗的朗诵录音,对照着自己反复地读,争取在课堂做好示范朗诵。为了每一节课能够精彩一些,在课前我都要做比较充分的准备,我自己觉得首先要用心投入的去教,用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感情点燃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对于祖国民族的悲痛、深沉的热爱当中去,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以达到文本---教师---学生的高度融合,三位一体。

由于《我爱着土地》这首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忽然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先背过这首诗,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读熟了,就更容易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