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总结 > 学校相关 > 教学工作总结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朗读、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教学重点)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4、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教学难点)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教学要点: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

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简介欧阳修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读准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ɡ yá 潺chán 酿niànɡ 僧sēng 辄zhé 暝mínɡ

朝而往zhāo 伛偻yǔ lǚ蔌sù 觥筹ɡōnɡ chóu 翳yì 霏fēi 洌liè 弈yì

(二)读准句读。

(三)读懂词意。

环(环绕,包围。)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秀丽)者;

泻(飞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名(给……命名)之者谁;饮少辄(就)醉;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太守归(回家)而宾客从(跟从)也;

吾谁与归(归依);云归(聚集)而岩穴暝;

野芳(香花)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荣滋长)而繁阴;

至于负者(背着东西的人)歌于(在)途;山肴(野味)野蔌(菜蔬);

宴酣(尽兴的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

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其间者;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太守谓(是)谁?

(四)读懂句子,翻译课文。

(五)读懂层意。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