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总结 > 学校相关 > 学校工作总结 > 记次运动会 700字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1300字

时间:2018-12-31 07:42 学校工作总结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福建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在家排行老三。在学校里,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不是很好,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

初中时,陈景润遇到了让他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沈元是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因战事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带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教授继续说:“二百多年来,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却无人能解” 。这时,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苦思冥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虽然在这堂课上,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孩子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10多年的推算,他在1965年5月,终于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首页12尾页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1200字-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