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引路人高作文800字

学以致用高三作文800字议论文汇编4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以致用高三作文800字议论文汇编4篇,欢迎品鉴!

【篇一】学以致用高三作文800字议论文

  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若说人生如棋,则手起棋落间,每一步皆是徐泽。棋落无声,唯愿你选择的每一步,都让你有一个更有选择权的未来。

  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很多人收集了各种学习方法,读书清单。却从不观看,只是收藏,我们也有借口去解释:“啊!我时间太紧。我以后肯定有时间去看,先收藏再说。”而在数久之后,你微信的999+和满落灰尘的书籍告诉你,一切不过是借口罢了,为求得自己安心的借口罢了。

  曾有人说过:“看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就有多高,就知道他在这个领域投入有多少。”学习也是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是一件要躬行的事,把学习当作一场投资,摘取你需要的,适合你的,明确学习的方向与目标,才能让我们在数据化的流沙时代,扎稳脚跟,开出枝繁叶茂的人生。学以致用,方为其道。

  若说人生是一场博弈,则手起骰落间,属于你的输赢已定。以时间为骰,属于你的筹码,正在决定你的输赢。

  杨绛曾说过:“使你成为今天的自己的东西,从不是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权”

  我们大都是农村的孩子,每一次大考,有时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是我们翻盘的唯一可能。决定你是打工还是继续上学,决定你是农民还是白领。这不经让我们想起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

  他出身农村,却因为想要改变农民的命运,高考考了三次。在比别人投入多三年的时光里,其中心酸大概只能回忆,不想品尝。于他而言,这三年便是一种投资。他曾说过:“他相信奋斗与坚持的力量,别人花了十年完成的事,大不了他花四十年。”大概有些许自嘲,却可看出他的成功之道。一时间为筹码,他赢了命运的梏缚。他用三年时间,获取了人生的更多选择权,在随后的北大学习中,他学以致用,方才有了在美国上市的新东方。

  让学习成为一种投资,用自己的时间筹码,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唯愿你人生的每一步都学以致用,成其灿若暖阳的光明未来!

【篇二】学以致用高三作文800字议论文

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学习语言最根本的方法也在于运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可能不在于运用,但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来学习文言文,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较长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这样一些“运用型”学习方法,效果不错。

  一、古今互译

  无论从运用的角度,还是就考试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都习惯于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作为训练学生文言学习的方式。时间一长,学生会很觉得很枯躁。如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适当地“反其道而行之”,训练学生将现代文翻译为文言文,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奚以……为”这个文言文中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好多学生不太了解,即使看了相关解释之后,也还只停留在被动记忆的层面上,可让学生尝试翻译下面现代文为文言文:我把学习书法,练习写作当作消遣活动,哪里用得着到网吧去玩游戏,聊天呢?学生翻译:“吾以习字作文为乐,奚以之网吧聊天而为?”修改:“吾以习字作文为乐,奚以之网吧而游戏聊天为?”再改:“吾以学书作文为娱,奚以之网吧而游戏聊天为?”或:“吾以学书作文为娱,奚以游戏聊天于网吧为?”在此训练过程中,同学们变被动听讲为主动研讨,很快理解了“奚以……为”的反问内涵,同时还加深了对文言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文言句式(倒装),文言实词(之、书、娱)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效果显著。

  二、以古逆今

  “成语”是高考的一道保留考查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总因为其用法固定、数量众多,而疲于学习,效果不佳。其实成语脱胎于文言文,保留了古汉语在词义、语法、句法方面的特点,如能以所学文言知识去揣摩研习,许多成语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如:不可理喻。1、联系《兰亭集序》中“不能喻之于怀”可知“喻”为“明白”之意。2、联系文言语法中的“使动”整个成语应理解为“不能用道理使某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而不是某些同学想当然地“不能够理解”。再如:“见欺于人”联系《秋水》中的“见”关于大方之家中“见……于”为被动句的一种形式,很容易理解到“被人欺骗”之意。其外,有许多成语更是直接来源于我们所学的文言篇章。比如,“形影相吊”(《陈情表》)、“游目骋怀”(《兰亭集序》)、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庵丁解牛》)等等。学生在成语知识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实效性。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敢懈怠了,热情提高了。

  三、古为今用

  北朝大诗人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到了王勃那儿化平淡为神奇,于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了千古绝唱。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中的“眉黛”、“痣一点”含蓄而优美的文言表达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对那种清新自然意境的遐想。文言文是个宝藏,若能将这个宝藏里的奇珍异宝镶嵌到我们自己的语言里,那么同学们的作文将大放异彩。

  1、借用文言表达。“而立之年”、“不惑之秋”、“年过花甲”文言的表达使得儒雅的韵味弥漫在我们的字里行间。鼓励学生多学多用例似的文言表达方式,能一改我们平淡无奇,如出已口的语言风格。小孩出生说“呱呱坠地”,老人长寿曰“寿比彭祖”,这是教学生使用文言字词;写春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绘秋天“天高日晶,草木飘零”这是借鉴古人的描写,至于“眉梢痣一点”那是现代人借用古人倒装句式(杜甫有“敏捷诗千首,飘零洒一杯”诗句)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应鼓励学生随文借用以丰富我们行文表达形式。如“他,书生一个”。

  2、引用文言佳句。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言佳句,从诗经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明清散文“少平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更不提其间唐诗宋词有多少精彩篇章,它们或悠悠抒情,或慷慨议论,或写景说理。如能引导学生学会用这些古人的精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随机引用,“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于我之心”那么学生一定能体会到言文文学习带给他们的极大收获与乐趣。

  3、化用文言意蕴。中学生由于学业繁重,往往少有生活经验的直接感受,所以为文造情之时往往语言贪瘠,感情苍白。化用古典诗词文赋的句子,用现代文表现文言佳句的意蕴精华是丰富我们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的一条蹊径。

  “火车的笛声已经鸣起,清晨的冷风吹起你渐行渐远的长发,留下一个孤零零的我,一如悬挂在西天上的那轮依稀残月。”这是某同学作文中的一段,他智慧的化用了柳永《西淋霖》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蕴而使得自己的惆怅、失落是那样的诗意动人。人情莫不相通,古人的情感体验,今人同样能够感受。思念之时望明月,失落之余叹秋风;书生意气挂云帆济沧海,豪情壮语举鲲鹏上青天。教师要努力地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对古诗文意蕴的化用中再次受到文言文情与美的熏陶与感染,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将深层次地领悟文言文的无穷魅力,从而凭添一份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文言文蕴涵着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展示着杰出人物的才情风范,但在视听文化泛滥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很难再静下心来去品味文言的幽香久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努力创设语境,尝试从多个层面化静态的字词句的积累为动态的运用训练,让学生在对文言知识、文言文本的运用实践中加强理解、加深感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研习。

  学以致用,兴味正浓。

【篇三】学以致用高三作文800字议论文

  当今社会,什么最重要?“人才呀”!或许人人都会这样说。但到底什么才是人才?难道凭借着证书多而立论麽?不,真正的人才是会学以致用。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会考试和解题的学生。然而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中国学生。很大原因是中国学生只会死板的读书,解题,而不会灵活运用,学以致用。正如那位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因为她懂得将地理老师所教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才使得许多人在海啸中幸存。试问若这位女孩只是个死读书的学生,那么后果会怎样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学知识不在于学得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知道怎样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我们学得知识才有意义,才真正属于自己。

  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没有读过几年书,然而他却依靠在火车上、在杂货店中看书机会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才有了今天世界的灯火通明。若是没有这种学以致用的能力,那么可以想象,爱迪生将会是一个无用的小子,而我们今天可能依旧点着那发出微弱光的蜡烛生活。学以致用不仅改变了爱迪生的前途,也改变了世界。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正当万分危急之时,有人推荐名将之后——-赵括挂帅,抗击秦军,可有谁曾想这位论兵法无人能及的赵括竟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根本不会行军打仗,到头来,害得赵国四十万军队全部被坑东,赵国也因此而覆灭。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呀!如果担当重任的赵括不仅仅只是个纸上谈兵之人,而是一个能学以致用,能将兵法运用于实际战斗之中的人,那结果还会是赵军全军覆没,而赵括也落得个被乱箭射死么?不,不会。或许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呢!

  花开得再大,如果不香也就没人喜爱;树长得再大,如果不实,也就不能所用;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运用也就淡然无用。因此,拿出我们的知识,将它运用到实际吧,学以致用,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多彩。

【篇四】学以致用高三作文800字议论文

  摘要:基于课内外阅读衔接实现能力与素养的迁移,是学以致用观念落实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文章分析学以致用观念下阅读教学的意义,围绕把握阅读切入点、实行问题导引式教学、开展多层次设计、创设全息式情境四个层面,探讨基于“课内学课外用”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衔接;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1~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为145万字。当前仅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打天下”显然是不足的。教师还需加强课内外阅读间的紧密衔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目标。

  一、基于学以致用观念的阅读教学意义分析

  (一)拓展学生思维视野

  学以致用观念主要用于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指导学生将其在课内阅读中所收获的知识技巧、掌握的学习方法应用于课外自主阅读活动中,打破现有教材文本的局限,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其认知经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强化阅读技巧培育

  针对学以致用观念可从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解读,一方面是将学生将课内阅读掌握的阅读技巧、文体特征与收获的情感体验运用在课外阅读学习中,提高阅读技巧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是依托课外阅读材料发挥对课内文本的补充与拓展作用,寻求一类文本的共同价值或共通性,深化对学生文学素养与阅读技巧能力的有效培育。

  (三)促进综合素养发展

  通常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建立在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内阅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提高阅读量的同时促使学生领略多元文化、不同创作形式与丰富的思想情感,深化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与人文关怀意识培育,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课内学课外用”的表现模式

  (一)与课文形成“1+X”的互补式

  在语文教材中可以借助课文形成“1+X”互补式联读,教师要善于关注文本中作者描写的内容,自然延伸拓展阅读。如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课文《鲁滨孙漂流记》联读丹尼尔·笛福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章节及整本书;五年级下册课文《刷子李》联读冯骥才的作品《俗世奇人》《祖父的园子》联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联读《王尔德童话》以及《宝葫芦的秘密》连读张天翼的整本书《宝葫芦的秘密》,三年级下册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联读周锐的作品《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等。教师将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拓展要读空间,深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二)与单元形成的“1+X+Y”的整合式

  与单元形成的“1+X+Y”联读,可以借助单元内容主题或语文要素进行,以课文作为引子,将课内外阅读整合,形成单篇、多篇与整本书的阅读链接系统,实现阅读的力量,以此促进联读教学的深度发展。

  又如学习统编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想象类文章时,课文《影子》联读《尖和卡》《我的影子》;《比尾巴》与《比耳朵》《小和大》形成关联;《青蛙写诗》带动《孔雀》《春天的燕子》进行阅读连接拓展;根据单元特点还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以及《和大人一起读》等,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引子,带动多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从而形成比较紧密、方便、贴切、关联的阅读链,使阅读更全面,更立体,更有深度。

  三、基于“课内学课外用”的阅读策略探讨

  (一)精准定位阅读切入点,培养文本鉴赏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学习,重视在课内文本教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过程中,精准定位课内外阅读间的衔接点,基于文本共性特征促进学生实现思维视野、学习经验的有效迁移。例如挖掘相同体裁作品,通过同类作品比较引导学生增强对于一类文本创作特征、表达内容主旨的理解;选取相同内容作品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掌握一类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方法;提炼相同主题作品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于同一类型文本所传达核心命题与情感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选取创作与表达方法相同的作品进行比较,考查学生对于文本创作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以《凉州词》为例,作者王之涣在这首古诗中运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守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子,传达出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深沉思念,蕴含着征人的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在此教师可以选取由王翰创作的同样名为《凉州词》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针对其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语句进行赏析,感受其中所传达出的将士们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豪迈气魄。通过选取相同体裁、题目的文本进行对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进对于七言绝句体裁的创作特征与诗歌主题的理解,还能够依托两首情感、画面风格各异的边塞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营造的视觉画面与情感内涵,更好地深化学生的阅读素养积累、提高其文本鉴赏能力。

  (二)运用问题导引式方法,建立科学阅读思维

  教学改革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由于高年级小学生仍未能掌握成熟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因此教师可运用问题导引式教学模式,借助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思维取向、提高其阅读理解与感悟能力。以《鸟的天堂》为例,教师可以针對文本中描写树叶“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这一语句向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进行求证,由“那么多的绿叶”“翠绿的颜色”似乎看到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的样子,感受到“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体会到“大榕树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由抽象语言文字向具象思想情感的迁移,引导学生感受到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关键词揭示作者表达意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取《珍珠鸟》《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等文本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借助同类型文本考查学生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力,提炼出这一类文本所传达出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主旨核心,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阅读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三)实行多层次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领悟写法

  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设计上应注重把握层次感,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对于文章整体结构、行文脉络的理解,借助多种阅读方法增进学生对于文章创作写法的了解与掌握水平,为课外阅读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以《落花生》为例,教师可围绕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是自读,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掌握作品基本内容,提炼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叙述的详略关系;其次是品读,借助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的对比,引导学生逐步梳理出借物喻人创作手法的特征;再次是群文阅读,选取《白杨》《墨梅》《竹石》等课外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此过程中建立“物-人”之间的关联性,逐渐掌握借物喻人手法的特征,领会物与人在特点、品格、印象等方面的共性特征;最后是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借物喻人手法创作文本片段,从生活中寻求到人与物的相关性,增强学生对于创作手法的掌握能力,以此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四)创设全息式阅读情境,初步建立文学观念

  为实现课内外阅读间的有效衔接与顺利过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由以往的单向度阅读过渡到全息体验式阅读模式上,针对阅读文本建立全息视角与感官体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情感体验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其建立文学观。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全息式阅读情境,借助直观画面带领学生品读“观赏小昆虫”“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吃黄瓜、追逐蜻蜓”等情境,體会萧红在文章创作中对于细节的精细刻画与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于萧红作品叙事风格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取同样由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文本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炼出其中能够彰显出萧红叙事特色的语句,例如“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等语句,借此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文学观、深化文学素养积累、培养其知人论世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四、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推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通过课内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思维、培养阅读兴趣,借助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认知经验、深化阅读素养积累,更好地达成学以致用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影.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15.

  [2]黄建飞.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8(12):181.

  [3]吴萍英.筑基课内筑塔课外: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新课程,2017(8):33.

  作者简介:陈敏,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福清市瑞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