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党政其他 > 毕业论文 > 文化论文 > 茶文化论文总结

茶文化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精选5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茶文化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茶文化与中国文化论文1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的需要,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了搜刮民财,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后,罢黜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是开了征收茶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收入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

茶文化与中国文化论文2

摘要:

  我国的茶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体系化内容,其中包含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和民族习惯,以及社会价值规范,同时也是值得我们长期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茶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该类文化特点的典故,这些典故的存在不仅成为茶文化传播推广的“明星符号”,同时也是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的最佳途径。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入手,结合分析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有效分析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

  历史档案;茶文化典故;形成影响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历史最长的国家。我们已经很难确定我国饮茶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无法证明是谁发明了饮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上多数地区的茶文化与茶叶生产理念都是从我国传递过去的,可以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中国的茶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和内涵。

  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分析

  1.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分析

  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进入新中国之后,茶文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相对传统文化来说,当前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更注重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可以说,茶文化体系中更讲究“写真”,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认知的融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有效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对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全面系统化了解。首先,茶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传承性。茶文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所产生的,如今整个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和产业,正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在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其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茶文化机制。一直以来,我们的茶文化都没有断绝过,其关键原因在与茶文化被直接、有效的传承下来。其次,我国的茶文化并非在一个地区,而是在多个地区都形成了茶文化体系,分布广泛、内容多元的茶文化体系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机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事物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元素,将茶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情况下,茶文化都通过一定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无论茶文化如何发展,其都需要有一定文学作品做传播铺垫。

  1.2我国茶文化中形成的相关典故分析

  典故一:赐茶代酒。现代社交礼仪中,酒是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场合,不适宜喝酒,因此就会用“以茶代酒”来具体代替,既不失去礼节,同时也能有效开展情感沟通活动。这一“做法”的来源事实就是从记载的典故中转变而来的。根据《三国志》中介绍,吴国第四代皇帝孙皓非常喜欢喝酒,而且每次举办宴会时,来宾都要喝很多酒。但其中有一位大臣韦曜酒量并不多,而孙皓非常器重博学有才的韦曜,因此每次当韦曜喝不了酒的时候,孙皓就会让内侍偷偷的用茶换掉韦曜杯中的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来源,从这一典故的形成,其中就是茶文化内涵的一种展现,以茶代酒,实际上是茶文化中以礼待人的具体展现。而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传承这一典故,正是经典著作记录的结果。典故二:陆纳杖侄。实际上,茶在饮用之风兴起初期,只是被作为贵族和上层人士品鉴的饮料。陆纳杖侄是根据东晋著作《中兴书》的记载所流传至今的茶文化典故。其大概讲的是:陆纳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待谢安的拜访时,仅仅安排了茶果来接待。而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是东晋极其有权势的人,因此就认为整个接待的安排过于简单,所以便自主主张,用丰盛的菜肴替代了原来的瓜果安排。待谢安走之后,陆纳便对侄子这一行为愤怒职责不已,并且杖责其侄子40板子。这就是陆纳杖侄典故的来源,这一典故也被成为我国茶文化十大典故之一,而在这一典故中丰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道德理念。当然这一典故的传承,离不开《中兴书》的记载。典故三:王蒙与水厄。真正意义上,饮茶从贵族走向大众,还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因此在魏晋时期,很多人并没有形成饮茶的习惯,即使是多数贵族,也没有形成相应习惯,所以多数人对喝茶并没有太多兴趣。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时期的王蒙,非常受皇帝器重,因此也是当时的权势重臣。而王蒙有个爱好就是喝茶,并且是非常喜欢喝茶,其喝茶的热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范围,一旦家里有客人来,其就一定要来访的客人和自己一起豪饮,由于多数贵族尚未养成喝茶的习惯,所以每次去王蒙家中拜访,就表达出自身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在每次去之前,通常都说今天有水厄。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到茶在东晋时期并未形成风气,同时其也被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工具。此外饮茶风气的形成,应该与权贵推广有很大关系。

  2、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档案是一种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其中囊括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成果,同时其中也富含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共同信仰和社会风俗等等。可以说,历史档案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而整个档案中也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体系化了解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历史档案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记录依据,也是几千年文明的见证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证明同时期文明的方式都不复存在,无论是民谣,还是语言,其对原有故事内容记载的内容缺乏客观依据。而只有历史档案能够对同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清晰化描述,后人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档案内容,能够对故事进行真实有效的还原。除了真实记载价值之外,实际上历史档案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在多数人看来,更在意的是历史档案对历史事迹记录的内容,因此其看中的是档案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随着我们对文化观念认知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研究历史档案时,通常也充分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对档案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认知历史档案典故中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历史档案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深深相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可靠性,以及文明延续性都有极高要求。想要达到中华文明的有效创新、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语言,更重要的是依赖可信度极高的文字记载,历史档案就一起客观性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历史档案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档案内容,而是融入了社会发展心态和实践价值的重要内涵。所以,历史档案中所记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容和历史资料,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社会观念的有效继承,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3、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分析

  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和语言,只有依托这两种形式,各种文化才有可能被传承发展下去,而语言的传递方式比较多,比如民歌、民谣等等,但传播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通过文字的记载,不仅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整个传承过程不发生变质,同时也能实现对整个文化的等量传递。因此我们在界定一种文化或者文明时,最有力的证明依据就是其文字内容。历史档案无疑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方式。茶文化如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日益重大,其关键就是有陆续出现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乃至经典专著对整个文化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宣传和记载。历史档案作为文化记录的重要文字形式,其中记载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富含了各种文化元素。相对于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而言,历史档案更具有稳定性和真实性,可以说历史档案是我们了解茶文化的最正面渠道。深度了解传统茶文化,不仅需要了解其文化内容,还要有效认识其外部延伸。所谓传统茶文化的外部延伸,并不是简单元素,并非一般人所想到的茶道等。实际上其外围延伸是融入了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而这些外围延伸是我们必须了解并且学习的内容,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并且相应融入情感和价值内容,从而才能为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创新茶文化奠定基础。历史档案所记载的方式比较科学,同时其保存性比较好,因此其就成为我们传递文化,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关茶文化所形成的历史档案是我们体系化了解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我们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典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可信度高,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典故事迹都是通过相关经典著作所形成的。因此茶文化的历史主要依据历史档案来实现记载和传承,如今我们所知道的第一部有关茶叶的著作就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因此当前我们研究、学习茶文化的主要依据也是这些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历史档案是茶文化典故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此外,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都有独特的背景,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茶文化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内涵与价值,这是我们传承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

  4、结语

  我国的茶文化不仅体系全面,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其承载和沉淀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因此我们可以说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是融入了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传承、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遍布各地区,涵盖多种茶叶类型,融入了多种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记载我国茶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历史档案,通过历史档案的有效记载,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前提。因此通过对历史档案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层次分析历史档案在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时磊.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J].茶世界,2013(11):151-154.

  [2]陈文华.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J].世界农业,2013(17):112-125.

  [3]范增平.试论唐诗对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14(7):53-57.

  [4]于越.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14(15):79-83.

  [5]陈香白.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J].艺术百家,2015(17):44-47.

茶文化与中国文化论文3

     摘 要:黑釉瓷盏在我国北方河南郏县、登封,山西平定、怀仁和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中均有出土,宋代中后期瓷碗被通体施黑釉、内心一圈刮釉叠烧所代替。文章通过对馆藏黑釉瓷盏的研究,探析宋代斗茶文化的发展起伏。

  关键词:黑釉瓷盏;宋代;斗茶文化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黑釉瓷盏,口径16.5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3.8厘米,施黑釉,釉色近乎纯黑,斜弧壁,盏心及外壁下部施白色化妆土的五角纹饰,胎质紧密,工艺娴熟,大口小底,犹如翻转的斗笠,也被称为“斗笠碗”。从器物造型、胎质及釉色等方面来看,当属北宋之物。

  此件磁州窑黑釉瓷盏,其造型、胎质、釉色与同时期宋代普通的盌盏大体一致,胎质呈黑色,胎中虽有颗粒状晶体物质,显得较为粗硬,但却能与釉面紧密咬合。修胚爽利洒脱,底足旋切规整且浅,制作工艺娴熟。瓷盏内心底部有一层白色五角形瓷土,从制作工艺流程分析,是在瓷盏修胚成形后,由窑工借助软质物体,蘸白色瓷浆在瓷盏内部底心处娴熟的一抹而致。之后手置瓷盏圈足,在釉水中旋转蘸釉,釉汁规则地覆盖于瓷盏内壁及盏内底心的五角形白色瓷土边缘部分,外壁挂釉不到底,露出五角形部分胎体,内外形状对称。

  1 生产工艺的发展及其环境的影响

  磁州窑自宋代出现,具有窑口分布广、产品种类多、延续时间长的特点。以黑釉瓷、白釉瓷、酱釉瓷及三彩釉陶为主,器表纹饰多以软硬兼施的手法加以表现,器型种类多样,把化妆土运用到了瓷器的烧制当中。入宋以后,黑釉瓷大量烧制,用途也多样化,除了盛食、饮酒以外,到了宋代发展成以品茗为主。黑釉瓷盏在生产工艺上放弃了通体施化妆土、贴膜、揭膜工序,而是直接在瓷盏底心部抹一圈白色瓷浆,省略了部分程序,减少了原料,缩短了工期,是对北方制盏工艺的继承和简化,也更直接地提高了瓷盏的成品率。

  同样的黑釉瓷盏的烧制,盏心一圈刮釉叠烧要简易于盏心一圈抹白色瓷土再施以黑釉,为什么要舍其简易而求复杂呢?这与北方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大量的黑釉瓷盏多用于日常家居生活及茶楼酒肆,黑釉资源丰富,且易于刷洗,耐磨耐脏。然而,北方人尚白自古有之,《史记·殷本纪》载:“汤君临天下,更正朔,易服色,色尚白德治天下。”使用白底黑釉瓷盏,黑白相间,泾渭分明更能显示出北方人的品性。

  从出土的大量商代白陶制品到汉代彩绘陶中的白色陶衣,无不呈现出北方地区人们追求以白为美的审美情趣。这与当时长期生活在多雪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北方民族对白色的青睐和崇尚是分不开的。白色黑釉瓷盏巧妙地传承了北方先民的生活习俗,对北方制盏工艺不离不弃,继承改良的同时又兼顾了当时社会因斗茶而形成的以黑为贵的审美特点。白色盏底也可更好地观察饮用青、绿、黄、红等茶色茗品的汤色,充分反映出古人的聪明才智。真可谓盏色贵青黑,品类各有别。

  2 宋代斗茶文化的迅速发展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演变时期。受地域环境、朝代更替、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懷的影响,从唐宋的昭华盛世开始,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茶文化随着各个朝代的起伏和兴衰不断发展、变化,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的陶瓷历史极速发展的时期,其中黑釉瓷盏极具代表性。

  黑釉瓷器的生产与青瓷同样历史悠久,最早的标本当属镇江东汉元光十三年墓中出土的黑釉小罐。入宋以后,黑釉瓷成为一种普通釉色瓷开始大量烧造。据史料记载,在宋代瓷窑址中,有1/3以上发现有黑釉瓷残片,尤以黑釉瓷盏的产量居多,这与我国各地都普遍具有烧黑釉的原料以及与宋人“斗茶”的风尚有着直接的关系。

  斗茶是古代茶文化的高峰。唐代以前,一般采用煮茶法,唐代中后期出现点茶法,至明代发展为泡茶法。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中原地区气候条件的满足,有益于茶叶的广泛种植。斗茶到了宋代,无论在所用之茶、所用之器具、程序及规模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斗茶的茶人,将茶制作成一种半发酵的饼膏茶。把茶叶碾得很细,如粉如末,经过发酵制成一种所谓的“龙团凤饼”,饮用时把精细的茶末放入瓷盏内,用不老不嫩的蟹眼汤冲点(蟹眼指水沸前的一种状态),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好的茶汤水面浮起一层极为细密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次者茶汤点过不久就与水分离泻散,称为“云脚散”。宋人斗茶以“乳聚面”持久不散者为佳,以过早出现“云脚散”者为负。

  为争鉴裁之别,茶人还必须掌握一套高超的点茶技巧,包括水质、水温、用器、用火,更重要的在于茶饼本身的研酵质量。点茶的技巧很重要,一般分五个步骤: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一切工作就绪,用沸水点沏,茶沫在滚腾中泛起叫“华”,盏中“茶花”久聚不散,凝白似雪者胜。虽为斗茶,动中有静,静以致远。宋人对美有了新的定义,从茶艺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技法,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宋代的茶色由唐代的“红汤”发展为“白汤”,茶汤在黑釉色的瓷盏里异常清澈。蔡襄的《茶录》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盏”;宋徽宗也以“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来推崇黑釉瓷盏盛“白汤”的斗茶文化。由于当时的皇家和文人学者均给予黑釉瓷盏极高的评价,上层社会带动了整个宋代这种象征性的茶具的使用和推广。宋人使用黑釉瓷盏不仅仅在于其功能性,还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茶具釉色与茶汤颜色相衬托,黑釉逐渐替代了宋代之前的青瓷,是宋人审美方向的改变,也说明宋人茶质较唐人由“红汤”向“白汤”转变,宋人的“白汤”相比唐人的“红汤”盛在青瓷中更唯美,用黑釉“斗笠”状瓷盏就显得更适宜。

  3 宋代斗茶文化的陨落

  宋代茶艺风靡一时,随着宫廷尚茶之风高涨,民间与茶相关的活动日益盛行,促使更多的以礼茶为主的茶会在普通百姓之间形成,主导着茶文化的发展。但是任何事物的兴起都有利有弊,鼎盛之后面临的衰落也不可避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宋人一味追求茶汤尚白的饮茶方式,追求斗茶的技艺而忽略了茶本身的滋味,违背了传统饮茶的初衷和观念,萃取茶叶中最细嫩处来制作茶饼,以追求白汤的效果,使茶叶失去了最根本的原汁原味。

  ②统治者、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一味推崇茶艺,平民百姓争相效仿,致使茶具和茶叶等价格水涨船高,成了一种高消费的代表,是上层社会的代名词,慢慢演变成为士大夫等贵族的专属消费品。

  ③茶工具的高制作成本脱离了普通百姓群体,无法全面普及,从而造成制假现象频出,影响了整体茶艺的品质。

  ④进入元代以后,受整个社会背景影响,文人墨客社会地位有所下降,被文人看重的茶艺失去了主导地位,从主流趋势中渐渐褪去。黑釉瓷盏与元代审美有所偏颇,继而从名瓷行列中慢慢消亡,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4 结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经》中说道:“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各个时期的茶文化不尽相同,茶具、茶叶、茶艺等方面的差异,使茶文化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了不同的定义。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路途中,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唐代以煎煮为饮,宋代以冲点为趣,到了明代,饮茶由沏泡方式所取代,明代之后,主导方式趋向于以沏泡散条叶形茶为主。宋代茶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历代的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待饮茶的态度从单纯的解渴发展至审美需求的艺术行为,每一道工序的演变都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宋儒品茗文化博大精深,怡心静气,体味茶道与人生之道,以茶修身,以茶修心,作为社会风尚的一种,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情趣和文化内涵,细品,宋儒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皆蕴藏其中。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胡小军.宋代分茶、斗茶技艺与建窑黑釉瓷茶盏研究[J].茶叶科学,2010(6):489-492.

茶文化与中国文化论文4

      摘 要: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茶走向国际市场,促使世界茶叶的市场格局随之发生变化。世界各国不断通过对华茶进行“设卡”的方式,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加之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导致华茶发展增速放缓、出口受阻。早在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茶经》等著作来规范茶的种植与制作,并拥有建设茶文化规范体系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建议将相关著作中的茶文化纳入茶行业监管体系,以增强华茶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品茶人的“智慧”引导科学饮茶,不仅有助于华茶“解卡”,还能协助对外贸易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茶文化  茶叶  监管体系  标准化

  引言:华茶动了谁的“蛋糕”

  茶叶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品类齐全,茶树分布广泛。古往今来,茶叶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的茶叶贸易就相当活跃[1],“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战略也为华茶经贸活动的开展创造出新的机遇。然而,随着华茶对外贸易量的加大,各国对华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华茶动了谁的“蛋糕”?为有效适应当前的华茶贸易国际形势,实现对外贸易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需要对我国茶文化纳入茶行业监管体系进行研究。

  1 华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1.1 从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说起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由于我國西南边陲属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此当地居民需要摄入高热量食物来获得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其中,奶类、牛羊肉等都是该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种类。由于高原地带蔬菜稀缺,摄入的主食又异常燥热,致使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被分解,进而造成便秘。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利尿等功能,可以弥补当地人膳食中的不足。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所以,我国西南地区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同一时期,欧洲人的膳食也以高热量食物为主,丝绸之路为他们带去了茶叶,缓解了摄入高热量食物带来的不适。如此一来,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换资源,逐渐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坚力量,华茶甚至一度垄断了世界茶叶贸易市场,各种名茶种类丰富程度堪称世界之最[2]。

  1.2 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的格局

  如今,国际茶叶市场的供给由以往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提供茶叶的质量水平也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而提升。当前,国际茶行业工业化生产程度的大幅提高,致使相关茶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作为茶叶的最大原产地之一,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与肯尼亚等成为主要的茶原料出口国。随着茶制品的快速崛起,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选择在肯尼亚、斯里兰卡、马拉维、坦桑尼亚等国建立茶叶生产专业化基地[2-3]。然而,世界茶叶主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在茶叶出口市场中进行低价竞争。虽然发达国家在对外茶叶贸易中并不具有生产规模优势,但加工后却有着较为明显的质量优势,进而以较少的出口量获得更高的出口效益。

  1.3 中国茶行业的优劣分析

  我国可谓是老牌茶叶生产和贸易大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作为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我国拥有十分悠久的茶文化,而华茶的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华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茶叶的种植、制作、器皿、烹饪、品评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独到的要求。与其说华茶是一类产品,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另一方面,华茶对茶叶的研究程度远超其他国家,唐朝时就有陆羽编撰的《茶经》流传至今。我国传统制茶手艺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其可以在世界茶业舞台上开辟一片不一样的“蓝海”。传统华茶从种植、采收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制茶人的经验和态度,即便是同一种原材料,不同的人制作也会产生不同的成品,难以量化。要想获得完整的华茶饮茶体验,只能依靠特有的生产和加工工艺,即只适宜以小农经济或小农经济为主的集体经济形式进行小规模运作,而这正是华茶的魅力所在。然而,一些学者不断鼓吹西方现代食品工业会完全替代传统食品工艺,并向现代化大规模产业化发展。这一言论不仅不能引领华茶文化复兴、振兴华茶产业,还会使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极大挑战——无论“硬实力”如何,任何脱离文化的“软实力”都将会失去竞争力。加之全球地区性冲突不断,单边主义横行,一些国家特别是主要的茶叶进口国出于自身贸易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会主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进而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如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针对我国茶叶检测特别是农残标准的检测日益严苛——检测项目大幅增加,准入要求逐渐严格,实施速度加快且变化频繁,导致华茶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受到诸多阻碍,成为悬于华茶企业头上最锋利的一把剑。中国是茶叶大国,却并非茶叶强国,因此亟待增强华茶核心竞争力,从而引领产业发展。

  2 悠久的中国茶文化

  2.1 鲜有人细读《茶经》

  现如今,华茶行业功利横行、心浮气躁,偏重于将茶作为商品,陷入无利不起早的循环;更多人热衷于卖茶的概念、口感等,而鲜少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与传承真正的华茶文化。《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绍茶的专著之一,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可谓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并能够用于阐述茶的品质标准及其影响因素。《茶经》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4-5]。然而,国人中的“茶客”虽多,但认真品读过《茶经》的人并不多。对华茶的文化内涵、功效不甚了解,导致“茶客”对适合国人自身体质的传统工艺华茶并不重视,甚至存在偏见。几年前方舟子称“普洱茶致癌”,之后虽然被专家辟谣,但普洱茶的销量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2.2 华茶的地域文化

  自古以来,华茶的生产就非常重视质量,在《茶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茶叶栽培特性、采摘适宜气候和制作工序的记载[6]。茶叶讲究“什么山出什么茶”,比如武夷山的岩茶、西湖的龙井、云南的普洱、黄山的猴魁……众多茶品因各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享誉全球,这就是茶叶核心产区的概念。传统华茶重视手工技艺、慢工细活、经验掌控,这与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工艺有着很大差异。   2.3 茶的好坏:一看茶、二看工艺、三看水

  如何分辨茶的好坏呢?评判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看茶。好茶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美感,每种茶叶都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显毫、锋苗、匀整、挺直、弯曲、平伏、肥壮、壮实等,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外形,各有各的好坏,各有各的优劣。其二,看工艺。每种茶都有不同的制作工艺,无论是绿、红、白、黑、黄、青哪一种茶,其生产方式的差异将直接决定茶的口感。其三,看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什么土种什么茶自然要用什么水来沏,就如龙井茶要用虎跑泉水冲制以达到最佳效果一般。

  2.4 喝茶首先要会沏,然后才会喝

  《茶经》中论述了茶汤水质的选择、煮沸温度的测量等,详细列出了19种制茶工具与29种煮饮器皿[6]。中国人喝茶讲究一个“沏”,不同茶的沏法不尽相同。例如,碧螺春就必须先倒水再放茶,不然就会破坏其口感;又如普洱茶,讲究撬茶、投茶、洗茶、洗杯、再泡、出汤的手法;再如闽南地区和潮汕地区流行的功夫茶,在沏茶的时候就讲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茶艺手法。不同手法沏出来的茶口感天差地别,所以要喝茶先要学会沏茶。

  3 新型茶的畅销

  华茶文化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既能“走出去”,又能“请进来”。中国学习其他国家在生物育种、茶叶产品多元化、茶叶功能研究的先进技术,并以此对茶叶“全价”开发利用,推陈出新[7]。当前,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各式风味茶、功能茶、方便茶、科技茶等新型茶,且某些品类十分畅销,已形成一种流行消费风气。但是,此类产品改变了传统华茶的饮茶习惯和消费需求,淡化了原料茶叶品级的影响,并加入其他配料、添加剂等,使茶叶摇身一变成为快速消费品,主要是为了解渴和满足味蕾刺激,追求娱乐化的新奇感,属于开辟的新型消费市场。

  4 喝的不是茶而是文化

  4.1 喝茶的仪式感和用具

  喝茶之所以被称为“喝”茶,是因为有茶艺的存在。喝茶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茶艺体现的便是一种对自然纯真的茶艺精神的尊重:一块方巾、一把茶壶、一枚茶漏,无一不精致;动作自然而流畅,在沏茶的瞬间赋予茶叶生命,在举手投足间传递美感和心情,在闻、品、赏、悦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8-9]。

  4.2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喝法

  不同的茶在不同人手中有着不同的味道,不同种类的茶喝茶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花茶在东北、华北地区比较受欢迎,人们喜欢用瓷壶泡茶;龙井、碧螺春适合使用无色透明玻璃杯冲泡;红茶多用紫砂壶泡制。此外,盛放不同茶叶所使用的器皿也有所差异,用于冲泡的水的温度也不同——绿茶多用85℃开水,普洱则需要小火慢煮。正是因为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使得不同茶叶各有不同,也各具特色。

  4.3 眼球里的茶叶艺术

  喝茶是一种生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生存而活着。喝茶不单单是喝,更是一种视觉享受——用玻璃杯泡茶,看着茶叶在水中或起或沉,慢慢伸展变化;或是喝功夫茶时看着沏茶人一气呵成的肢体动作,每次喝茶就是一次感官的享受,艺术的洗礼。

  4.4 由茶入道

  我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曾记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在华茶文化中,茶和禅本就是一体,两者相互交织。如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法”有著孕育的意思,法备故礼仪在。以茶为媒,修身养性,而其中蕴藏的道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融化于生活,落实于当下,茶叶就因为这些礼仪和文化成就了以茶入道的哲学思维[6,10-11]。

  5 华茶监管体系的补充

  5.1 华茶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角色转变。“产业走出去,标准需先行”,我国实质性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突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提升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认可,推动产品走出国门,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某项标准体系如果能够得到国际公认,也预示着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目前,我国在诸如5G通信、高铁、汽车、化肥、数字电视、中医药等领域的国际标准拥有较强话语权,令世界瞩目。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没有任何话语权,华茶国际标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以前国际上通行直接检测干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方式,而我国茶学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提出“喝茶不吃茶叶”,而且不同农药溶解到水中的比例并不相同——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陈院士终于用数据改变了美国、欧盟等制定的6项国际标准[12]。2019年10月29~3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食品技术委员会(TC34)茶叶分技术委员会(SC8)第二十七次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召开,我国成为参会的7个国家代表团之一。大会最终以决议形式达成共识:由我国牵头起草的《绿茶术语》国际标准制定项目将进入国际标准草案(DIS)投票阶段,《茶叶分类》《乌龙茶》工作得到持续推进,我国提出的《茶多酚规格》《茉莉花茶》等两个新项目将作为前期预研项目得到推进[13]。由此可见,我国正努力在茶叶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凸显产业优势。同时,各国应主动适应国际消费市场的变化,通过定期对话促进磋商,求同存异,平衡好国内外标准,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茶叶生产、加工、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进而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5.2 茶文化标准化领域的空白

  曾经有老茶客说起过,他第一次喝碧螺春的时候搞不清与其它绿茶的区别,硬是将碧螺春泡成了“炒青”;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开始喝普洱茶,并花费大价钱购买了一把紫砂壶,但用其泡茶总觉得口感不适,经过询问后才得知紫砂壶还需要“开壶”。经验丰富的老茶客都难免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更何况是刚接触茶叶的人呢?   由于我国茶叶的部分标准在茶文化领域尚属空白,且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喝茶的方式方法,包括推荐使用什么茶具、如何泡茶、用多少度水冲泡以及茶叶相关产地背景介绍等一系列的具体说明。由于产品标准中缺乏如何标注在包装上的规范,只能少标,甚至不标,导致各类茶及茶制品虽种类繁多,但包装千篇一律,无法将其优势与特点展现出来。若依靠茶商和茶客们口口相传的经验,个人喜好太浓;若依靠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则商业意味太重;若饮茶缺乏引导和拓展,华茶的优势将被硬生生“抹杀”,沦为倒水解渴。茶为国饮,坊间有“七万茶厂不敌一家立顿”的说法,可见国人对华茶文化的了解尚显不足。

  5.3 茶文化纳入茶行业监管体系

  综上,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茶行业监管体系,将以《茶经》为代表所著述的茶文化一同纳入其中,且特别需要在茶产品的标准中就将纯手工制茶和机械化制茶、纯茶叶和茶叶制品等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

  在日本,豆腐行业的工业化水平极高,产品琳琅满目,而手工生产的豆腐制品已走入高端市场——坐落于东京最高大楼MIDTOWN中的名为“京乃豆腐屋藤野”的豆腐店因手工生产高品质稀有豆腐而闻名[14]。对于我国传统的纯手工制茶而言,不能忽视手工生产者的智慧和技艺,不能仅仅局限在如今标准中简单的数字化品控指标,也不能局限在“名茶”“品级”等单一的评价之中,而应从更为立体的角度制定标准规范来展现产品特色。就像法国人在葡萄酒标签上标明酒庄、产区、年份、装瓶信息等,体现对葡萄酒文化的传承及品质的追求。建议在我国传统纯手工制茶的包装上添加对该茶产品的外观、工艺的介绍等,标注该茶的产地,由什么人制作,推荐如何饮用等,以引导消费者的茶叶消费习惯,让他们不只是为了解渴而喝茶,而是品情调、品文化,实现从“饮”到“品”的跨越,才能有效打响华茶的知名度,进而从国内走向国外。

  对于机械化制茶而言,应该严格明确标注其不同于纯手工工艺,茶叶制品则要清晰标明人工添加的香精、色素等其它具体成分。深入细分规范化市场之后,让有特色的、高端定位的手工制作的纯茶叶,与工业化、产量大、食用方便、价格經济的机械化制茶区分开来。让茶叶制品凭借各自的优势灵活经营,能有效遏制以次充好、恶性竞价等扰乱茶叶市场的行为,让消费者一眼就能了解并明辨各种产品的不同,以便根据不同饮茶习惯、口味和消费需求做出自己的选择,促进华茶行业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

  结语

  华茶传统工艺的历史悠久,天生就拥有较强的文化底蕴,所欠缺的只是如何转化这种优势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议在国际标准化过程中进行完整的梳理和挖掘,深耕细作,用开放共享、文明互鉴的方式传承创新华茶文化,并将其纳入茶行业监管体系。期待华茶重回世界之巅的这一天。

  参考文献:

  [1] 陈倩.“一带一路”下茶叶对外贸易争端案例中的共性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2):1-2.

  [2] 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 尹迪,焦博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05):41-42.

  [4] 孙忠焕.陆羽及其《茶经》给我们的启示[J].农业考古,2016(02):188-192.

  [5] 宋宇.略论陆羽《茶经》的科学性[J].农业考古,2016(02):193-197.

  [6] 刘垚瑶.《茶经》饮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 凯亚.我国传统茶道被敲响了警钟——写在《关于现代茶业发展思路的探讨》读后[J].农业考古,2006(05):121-123.

  [8] 朱飞云.茶俗、茶艺、茶道谈[J].中国文化遗产,2010(04):90.

  [9] 范增平.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3):13-20+3.

  [10] 范国荣.陆羽茶道初探[J].农业考古,2019(05):163-166.

  [11] 陈宗荣.中国茶道与文化自信的探讨[J].福建茶叶,2018,40(08):4-5.

  [12] 创新中国丨“当代茶圣”改写6项国际标准,为中国茶叶争夺话语权!

  [13] 杭茶院:牵头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N].人民日报,2019-11-13(019).

  [14] 谢玲.改革?沿袭?手工豆制品作坊向何处去[N].中国食品报,2012-08-28(004).

茶文化与中国文化论文5

  【摘 要】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