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生材料 > 实习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四篇】

时间:2024-02-21 02:59 社会实践报告

道德修养(dàodéxiūyǎng)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

教师托起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社会在高速发展,人类要适应社会,就必需提高人类文化水平。要提高人类文化水平,需要一批高、精、尖教师人才,就得建立一支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奋斗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党的报告指出:认真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对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以社会主义的传授与创造手段,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最终以身体素质的训育、潜能开发为本位,以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为宗旨的整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公民意识、良好公德和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健心、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1、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乐于奉献的事业心。老师的事业是光荣而神圣的,又是艰苦的。只有热爱心中事业,陶醉在教育事业的忘我劳动中,把对事业、对学校、对学生的爱变成不断进取、默默奉献的内动力,变成强烈工作责任心,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获得事业上的成就,进而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颂扬。教师本人也会从中体验到事业成功的欢乐。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人师”和楷模为学生树立一面旗帜。这就是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坚定的人生观,崇高的生活目标,以诚相见,虚心热忱,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作人来看待。用教师的行为给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躬身共做,教育和教学才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忠厚可交、和蔼可亲的师长,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教师。3、扎实的功底和精博的知识。要把教师的学识变成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师就其具备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的实际,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法,最大限度在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熟悉大纲,驾驭教材,控制课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方法更加吸引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创造出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本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广度和深度。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熟悉本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思维特点和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文理知识和社会知识,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

4、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治学方面具有严谨、勤奋、踏实的钻研的精神。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在处理资料、钻研大纲、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上,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调整。会激励学生、了解学生特长和知识情感需要,创设情感融洽而又积极思维的教学氛围。善于诊治思想根源上的本质问题,把准学生思想脉搏,教育才有说服力。才有实效。5、有良好的修养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表现在生活丰富、爱好广泛、多才多艺;

真诚热情乐于人际交往,能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

积极向上的情绪,能正面在积极在实际在看待现实社会,给学生从正面的启迪;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优点和不足,虚心对待善意的帮助,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大胆探索、实验。深入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追求高效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求得自身的发展。

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有: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从“师魂”抓起,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是“师魂”的重要组成部分。爱事业是师德有核心,青年教师的大部份是满怀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和憧憬走上工作岗位的,但是,由于他们对实际中的挫折和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加之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因而事业心很容易动摇。作为学校领导要坚持不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帮助他们牢固树立起热爱、忠诚、献身教育事业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一方面抓住政治理论学习不放松,学习先进教师事迹并要求写学习笔记,定期交流学习体会,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坚持开展“教师——神圣的职业”为主流的系列活动。青年教师们或朗诵、或演讲、或现身说法,为自己是一名教师感到光荣和自豪。爱学校是爱事业的具体体现。注重在教师中培养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坚持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的系列活动,使教师在平时工作自觉在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学校的荣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学生是师德的最高表现。热爱学生不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而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事业成功的基础。为培养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一方面加强学习,宣传典型,树立楷模;

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如《爱生公约》等,使教师举手投足皆有准绳。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加强教研活动的管理,指导教研组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开展上合格课――教研课――示范课――优质课的活动;

开展同学科集体备课,共同探讨,确定重点、难点,完成目标的关键,取长补短;

“传、帮、带”工作形式制度,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负责带“徒弟”,从备课、上课、习题的配置、论文的撰写多方面给予指导;

组织教师看全国、省、市优质课的课堂实录,通过观看后进行讨论,吸取其对自身实际有作的部分;

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大纲相结合,明确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的层次;

根据教学需要开设专题讲座;

剪贴收集有关教研教改的资金资料;

举行全员性课堂教学竞赛,完善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坚持举行课堂教学竞赛,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从既当“演员”,又当“观众”,互换角色,便于相互了解教学水平,发现教学中的不足。3、建立提高教师素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师评估的指标体系,转变过去评价教师用定性的办法为定量的办法。业务能力的具体标准,技能的标准等,制定提高教师素质措施与制度。实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硬挂钩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个教师都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确保教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教育的需要。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奋勇拼搏。

【篇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够获得多少金钱上的收益是其次,关键是为自己积累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程、服务于我们的专业;将平日里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用实践予以检验。在该运输公司中,我主要负责货物出入的登记工作,将它们归类存档并制作出标签并一一黏贴,正是运用电子手段,处理商业过程中的事务。虽然有一个叔叔带着我,但我还是处处小心,因为登记出错会给别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会导致公司蒙受损失。

该公司的货源比较杂,几乎包罗万象,什么货物都有,小到各种文具餐具,大到各种工厂的机器……所以分类也很繁杂,不同类别的货物便会被放在仓库中的不用地方,细致入微的分类也给其他后续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例如公司年终查账的时候就能按照分类登记数据进行准确核对。所以,当将物品分完类后,另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登记货物,包括货物的类别、来源地、厂家、目的地、单件重量、件数、立方、运费等等项目,将这些数据通过表格登记,然后再用电脑录入,利用时间的不同将这些信息归类,今后要查寻货物情况的时候质询在相应的文件夹中找出相应的文件即可,就不会导致对仓库中的货物情况不明,条款数目也不清不楚,自然会照成供货混乱。在做完这些货物的登记后,我就需要为这些货物制作标签,标签中的信息便包括了一开始登记的信息,诸如出货地点、接收单位、应交款数,件数等等,然后再将标签打印出来并一份份的粘贴到货物的外包装箱上,这工作自然是沉闷的,因为你必须不厌其烦的将标签一一对号贴上,不过这项出货前的准备工作却必不可少,无论是对于行车在路德交通路检,还是到大送货地点后,买货上的核对签收,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一旦这些标签出错,那么对于供收货物的商家双方还是对于起到中转作用的运输公司都会造成交易上的混乱,甚至会减低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导致多方之间合作关系的破裂,这样对哪一家利益团体来讲都是极其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样看似细微的工作,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不容从业者有一丝懈怠,我在处理时也是小心了再小心,但还是出了一次错,还好在张贴完后及时发现,没酿成较大的不良后果,只是更改了原来标签中的错误信息重新打印出来在将新标签贴上,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相比货物装车出发后所引发的后果,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而且是我先前做错了,老板当时也骂了我一顿,不过这样的经历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小心谨慎。我的工作内容的最后一项就是出货登记,大致跟进货时的流程一样,将出仓的货物在电脑中的.表格做好标记,以便今后跟进那批货物的情况。

此次社会实践,得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的机会,让我发现了理论在实践中会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注意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改变这方面的不足,同时我也体验到工作中的变数,让我意识到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我们都做到灵活多变,要做好应对意外情况的准备,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准确应变,将意外损失及其造成的破坏降到最小,还有,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做好细微之事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也可以让他人感受你做事的用心与投入,我们应该多点尝试多点实践,找出自己学习、生活上的不足并为之做出改变,让自己在一步步改变中提高,从而达到理想中的自我。

【篇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新时代倡导利用互联网技术、慕课、多媒体、微课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改变,促进教育教学课程紧跟新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结合新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新的教育政策和内容,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逐步探究教育教学的新出路,以求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新时代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性人才。本文以新时代社会背景为根本宗旨,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如何更改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引言

思想道德与法律法规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日常活动中,成为做人的基本前提。学习这门课程对人的社会行为有巨大的收获,思想道德修养是人在社会的体现,而法律法规是要求人的底线,二者密不可分。无论是思想修养还是法律修养,都是一个人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准则。法律基础的课程方法是教育者在逐渐探究中需要总结和创新的问题,历史中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都说过思想道德对人的重要性,而法律作为当代约束国家公民的基本准则,也成为学校教育人才必要的核心知识。学校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路径,利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思想方向,助力学生更好地转化思想和法律意识,遵守社会规则。

  1.思政与法律课堂的不合理性

1.1授课方式不合理

虽然新课改衍生出大量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但大多数教师由于对互联网的掌握能力较差,在使用时操作不熟,容易对课堂时间造成浪费。另有部分教师虽利用慕课,微课等方式推进课程,但其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中,无法合理利用新的网络资源与学生互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其课程方法相对僵化,目前各个学校仍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相对淡薄,教师存在利用网络课件应付课程推进的情况,有些教师一味地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漠不关心,对重难点不进行分析。班级内组织思想教育活动的力度和意识不够强烈,导致课程无法发挥最大化的价值。

1.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學生依赖教师对其成绩的评价,因此,面对课程时,通过死记硬背或者题海战术的方式进行重要知识点的记忆,这对教师的考核方式改革而言十分不利。部分教师虽丰富了相关考核的方式,但对学生的成绩也会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的负担加重,导致对课程的掌握效果不明显,同时,大部分教师在育人工作中无法了解先进的发展需求,其对学生的评价仅仅通过考试成绩和课堂作业完成,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评价较少,仅依靠学校印发的相关思想政治考核表,为每一个学生打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好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课程和法律课程的内容比例失衡,导致对思想政治的评价方式较多样,但对法律常识的考核只是通过试卷模式,造成部分学生掌握法律常规仅靠死记硬背,无法在实践中灵活应用。

1.3教学内容不丰富

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其经济结构和政治方向都在实时进行更改,但学校的相关专业无法根据市场经济的冲击调整教材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也大量引用经典的教学案例,忽视了案例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我国部分法律条款也在进行实时订正,但教师在使用时仍利用课本上原有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约束,学生的思想和法律意识因此受到时代的限制,无法在社会实践中活学活用。市场经济的完善和职场的冲击会让部分教师预感到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脱节,但以目前的教学水平而言,教师集中关注学生未来个人发展,忽略了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2.新时代思政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课程需要革新,培养学生完善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明晰社会规则、职业道德、法律底线。课程需要将国家最新的政治策略和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使学生逐步认知社会结构,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案例,尤其是新时代的发展,导致社会人员出现功利思想,为一己私利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因此,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需要规避新时代发展中演化的劣势因素,通过弘扬社会的主旋律和先进的科技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首先需要传授学生辨别新型犯罪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规则意识,时代的更新使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有关高校学生犯罪的案例,其从侧面证实了各个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缺失。深入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利用相关网络科技促进课程的实施和开展,深入解读当今社会现象,让学生在了解社会内容的同时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抗压能力;解读相关法律条款,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道德和法律的界线,杜绝学校学生的思想犯罪,同时也需要让法律的深度内容走入学生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根据新时代职场上的案例和违法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在未来职场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不断发掘,通过积极学习获得上升渠道。例如可以对职场中的“灰色规则”进行暗示,避免学生走上弯路,毁掉原本美好的人生,还需要避免在将来进入职场中,对企业和公司带来损伤,同时对自己的利益造成伤害。此外,课程的推进可以有利于学生社会素质的提高,在面对违法犯罪现象或损害公共利益的状况时,挺身而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防止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3.新时代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

3.1专题教育与互联网教学结合

在进行专题教育时需要利用互联网将原有的教材基础打乱重组,构成新的专题教育模块,在每个专题中添加最新的教育政策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探讨活动,让学生对最新的法律案例或社会现状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创设自己的教育板块,将相关的思政教育和法律教育内容定期传送到教育板块中,同时,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上传慕课,利用慕课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线上课堂学习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录制相关复习视频,将学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标识讲解,教师可以上传细小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细化,让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独立探究。同时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提炼,寻找教师的帮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需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对不同的学生上传不同难度的课程文件,以求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接触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专题教育的内容不仅需要涵盖相关的思想修养案例,还需要对法律内容进行穿插讲解。由于多元文化的交流,学生可能会在未来与国际产生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国内外教育网站的资源分析目前国内外的法律条款不同点,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遵守我国法律前提下,不损害他国的利益。最后,教师在使用慕课、微课时,需要掌握互联网的特点和新政策的推行,实时的更新互联网课件。 3.2网络资源和教材内容相结合

由于新媒体的高效传播,国家最新的动态和社会发展的最新要点可以实时传输到教育资源库中。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合理融合到思政教育和法律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拆分、理解教材的内容。利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互联网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当下学生应该树立的道德标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丰富的教学课件,在教学课件中采用音频、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将相关理论知识转化为当代学生喜爱的动漫人物对话或者视频,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相关资源和案例,制作不一样的思想与法律课件,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漏洞进行补充说明,完善学生的思想体系。教师可以根据互联网创设班级内的教育文本,将教育内容中穿插最新的法律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法律中的公平原则让学生在班级内公平竞争,轮流充当法律知识的宣传者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网络中对法律法规的误解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进行案例挑选,为学生建设反向案例,通过对反向案例的讨论促进学生正向思想,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制度和社会生活进行良性向往。

3.3社会实践与考核制度结合

首先,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社会实践思想,较多采用新时代下国家倡导的相关实践活动,并且通过布置相关实践作业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在实践中对学生作业的质量进行检测。可以在新时代多元社会的发展中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校可以让辅导员、思政教师等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在学期内参加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认真填写相应的考评记录表,对志愿者服务工作作出明确的次数规定和分数设置,其需要超过试卷的分数设置。另外,学校需要对日常行为和社区服务、青年活动等进行具体的记录,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参与例如孤儿院献爱心、献血、社区宣传活动并且写出相应的实践报告才能拿到相应的分数,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帮助学生建立社会价值认同的框架,将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实践融于一体,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价值即是社会价值的意识。教师通过考核制度评价表可以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社会实践作业,例如对评分较高的学生,可以展开难度系数较高的实践,例如可以参加志愿者服务;对于评分较低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理论性的指导,并让其与社会生活进行一定的联系,先从生活中发现优秀道德案例,让其逐渐提高思政和法律意识的实践评分。部分学生对课堂的实践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有应付心理,教师需要从分数的角度促进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分数与学生的学科成績挂钩,明确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不能放松对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中穿插道德思想和法律常识,让学生在学习文化性学科的同时,提高学科中的思政和法律意识。

  结束语

课程的有效改进,可以帮助学生实时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改变,以便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提前进行考核,还可以完善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推动学校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树立正确的政治形象,实时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静.道德教育“困境讨论”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8,000(001):88-92.

[2]侯炜,韩艳阳,吴可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021(002):P.72-76.

[3]赵志华.蓝墨云班课支持下的思政理论课移动教学的实践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考试周刊,2018,000(005):5-6.

【篇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

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加强大学生公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人才?很显然,绝不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那种“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标。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得险恶和狡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可见,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才是合格人才的本色。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在精神文明复杂的结构体系中,道德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或者说,道德是精神文明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道德领域,社会公德又以其范围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内容上的总括性和一般性,以及结构上的传统性和沿袭性而区别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自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作为青年中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类群体,透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能看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也最能反映出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具体指标。大学生本身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具备很强的公德意识,都能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就会对社会发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助于安定、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能否“自善其身,兼善天下”,能否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能否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既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路径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需要有一个培养、确立、巩固和形成的过程。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他律”来加以培养和确立。

一是以高校为主,进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阵地。高校遵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两课”教学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与教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点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言传身教,训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学生。高校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要求学生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等等,于小事上见精神。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育人。在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是主阵地,但是,学校不是万能的,光靠学校唱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孤岛,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更不能远离社会环境而遗世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务实心态,也具有比一般社会大众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必须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公德意识的培养合力。关注大学生成长,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整合和发挥社会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就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源”。来自家庭的公德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来进行的。我国目前约有2.7亿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来自家庭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积极影响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榜样得以传播的载体,更能以其特有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艺术感召力引起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对心灵发生巨大的振荡和感染作用。尤其是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突出出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之,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对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而言,有人概括说要争取“四面八方”的配合和支持,即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方面,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公安、司法、群众团体八个方面,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真的不无道理。

第二,以“自律”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单靠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会成为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更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道德修养就是人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是受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角度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变“要求大学生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为“我要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

第三,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公德意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思想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公德教育和公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践。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思想时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说明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因此,要真正把外在的公德要求变成大学生自身的公德意识,必须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研究社会、了解国情,才能认清实际,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和力量,才能不断激发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磨炼意志,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公德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