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工作计划 > 工作方案 > 发展规划 > 公司发展规划

村产业发展规划(合集4篇)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人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村产业发展规划(合集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村产业发展规划

今年以来,宜宾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复工复产,着力稳定发展大局,经济持续回暖,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目标任务取得扎实成效。

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57.99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8.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64.5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54.56亿元,下降0.3%。

一、农业形势稳中向好

上半年,初步统计全市小春粮食产量12.34万吨,同比增长0.6%,油菜籽产量11.02万吨,增长19.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39.84万吨,增长3.5%。生猪存栏278.07万头,增长8.4%;生猪出栏181.27万头,下降9.4%。牛羊禽出栏保持稳定,牛出栏7.77万头,增长14.8%;羊出栏18.88万只,增长1.3%;家禽出栏1960.31万只,增长6.4%。

二、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增速比1-5月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9%,股份制企业增长4.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4%。

分行业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6.5%,制造业增长5.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2%。

从“8+2”产业看,八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增加值增长8.3%,其中智能终端产业增长39.1%、轨道交通产业增长15.3%,页岩气产业增长3.2%;绿色食品加工业增长2.0%;竹加工业增长17.6%。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机制纸及纸板增长72.2%,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增长2.7%,白酒增长1.8%,聚氯乙烯树脂下降9.9%,口罩净增长。

从工业效益看,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9.7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润总额180.7亿元,增长7.0%。

三、服务业降幅整体收窄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下降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0.7%,住宿和餐饮业下降15.6%,金融业增长7.8%,房地产业下降14.7%,其他服务业增长3.7%。

四、投资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增速比1-5月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4.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0%;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1%,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1.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8%。

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3%。

五、消费市场加快复苏

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31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5月收窄1.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6.2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9.9亿元,同比下降5.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1.42亿元,下降5.9%。

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65.99亿元,同比下降8.6%;商品零售395.32亿元,下降5.4%。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4.8亿元,增长33.2%。

从热点商品看,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5.9%,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8%,日用品类增长1.4%,石油及制品类下降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7.9%,通讯器材类下降10.1%。

六、外贸进出口稳步扩大

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2.1亿元,同比增长31.1%,增速比1-5月加快4.0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9.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45.4亿元,增长28.2%;进口额26.7亿元,增长36.4%。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恢复程度较好,拉动点增多,增长面变宽,发展的活力在逐步激发,发展的后劲在持续增强。但要看到,我市经济整体仍受肺炎疫情冲击较大,部分产业还处于下降通道,未来增长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依旧较多,经济加快恢复还面临较大压力。下一步,全市上下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向达产满产转变,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多措并举提振市场信心,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确保全市经济稳步回升,如期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

【篇二】村产业发展规划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经济研究中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很强的领域,是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本文介绍了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和编制大纲,并以四川宜宾为例,对产业发展规划的部分模块进行简要分析。

一、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及编制大纲

(一)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经济研究中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很强的领域,是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以前瞻性的眼光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利于特定区域内某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和培育规划。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定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等;着重分析规划产业的产业链构成、价值链构成和区域内外重点企业或机构,明确产业招引目标,提出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案。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的成果是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二)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大纲

我们针对各大城市、区县等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将重点围绕“产业现状分析、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产业规划和产业实施”这条主线来展开。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的编制大纲(具体可结合特定区域及其要求做出调整)如下所示:

产业发展定位是产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和纲领性内容,对特定区域进行产业选择时,应充分发挥区域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遇,兼顾特定区域的特殊条件,对产业组合进行优选。具体而言可以分三个步骤着手:第一步:进行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研究,分析得出区域优势产业和机遇性产业;第二步:区域特殊条件分析,结合区域特殊条件对产业做进一步筛选;第三步:产业组合。

资料来源:中创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模块分析示例

受限于篇幅,我们以四川宜宾临港经开区为例简要分析其产业发展基础和影响因素。

(一)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长江航道零公里处,宜宾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于2009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概念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覆盖宜宾市沿江工业集中区和港口群;行政区规划面积99.2平方公里,辖白沙湾街道和沙坪街道。

(二)区位优势

宜宾临港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位于成都重庆贵阳昆明X型交汇处和长江航运零公里处,地处西南地区原材料和市场地核心位置,拥有长江上游第一港,可以辐射西南广阔原材料产地及市场,是通往攀西六盘水资源腹地的主要通道,是成渝经齐区和川南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向西:丝之路经济带

通过高速公路、铁路网络直接对接成渝经済区和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地;新欧亚大陆桥连接中亚、欧亚市场。

向东:长江经济带

长江中下游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江海联运连接太平洋出海通道。

向南:中印缅孟经济走廊

通过泛亚铁路和公路网面向东南亚市场;接印度洋进一步延伸面向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国家。

资料来源: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网站。

宜宾临港用地选址在宜宾市城区东2公里的沙坪街道、白沙街道境内,距宜宾主城区10公里,距宗场机场(在建)20公里,距菜坝机场18公里,距高钱站15公里,四周规划有客运站和客运中心,路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资料来源: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网站。

(三)产业基础坚实

1、宜宾产业发展现状

宜宾市以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宜宾的产业结构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次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次产业呈现上升的态势,产业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过程。

资料来源:中创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宜宾统计年鉴(2018年)。

2017年,宜宾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9:49.8:3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8.7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9.8%,在宜宾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的第一产业,因此,至2017年,宜宾市的产业结构类型是“鼓型结构”,属于工业化中期的结构。

资料来源:中创产业研究院整理。

2、宜宾主导产业分析

宜宾工业产业基础坚实,是宜宾的支柱产业,2017年工业总产值占比为44.3%。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规上企业行业中的酒、饮料喝精制茶制造业占比为35.9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为10.36%,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占比为8.8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为7.55%,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占比为6.42%。

资料来源:中创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宜宾统计年鉴(2018年)。

宜宾工业六大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网站。

3、临港新兴产业布局

目前,宜宾临港形成了“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以港航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等的“4+1”新兴产业。

资料来源: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网站。

(四)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1、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和出口)

A、消费稳步增长

2017年,宜宾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91亿元,同比增长13%。

资料来源:中创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宜宾统计年鉴(2018年)。

B、投资增长较快

2017年宜宾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685.10亿元,2014年以后均超过千亿元,各年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

资料来源:中创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宜宾统计年鉴(2018年)。

C、进出口增长总体良好

宜宾进出口增长总体良好,2013年以后维持在80,000万美元以上,2017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4,971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创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宜宾统计年鉴(2018年)。

2、三大供给(资源、人力和资本)

A、资源情况

矿产资源:宜宾地处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地区的核心地带,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44神,煤炭资源探明储量53亿吨。

页岩气资源:宜宾地处西南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核心位置,已探明页岩气储量超2万亿立方米。

电力资源:三峡公司以宣宾为基地,在金沙江上建立了装机容量为640万干瓦的向家坝水电站,中电和华电分别在宜宾福溪和珙县建立了火力发电项目。

港口资源: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最优势的资源在于港口资源。宜宾港拥有长江、金沙江、岷江295公里天然航道资源,是宜宾市人民政府与上海港务集团联手打造的,是拥有集装箱、滚装、散货夹杂运输、保税仓储、出口配送服务、重件等多种功能,并集内外贸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是长江枢纽港之一。

宜宾港的二类水运口岸己经开放,正在申请设立为国家开放口岸,保税仓储中心已经批准设立,并实现封闭运行。企业产品在临港一次报关,便可通达江海,到达世界各地,水运运价每吨每公里仅0.05元。

宜宾港已与上海港实现信息、业务、管理"三个一体化"运作模式,并与国际、国内知名的航运公司、轮船公司、货代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宜宾港已开通了宜宾——上海、宜宾——南京——环渤海湾港口定期班轮和近洋外贸航线宜宾——武汉——上海到日本、韩国,宜宾——南京到日本、韩国,航班开行密度达到平均每周14班;随着宜宾港与云南水富港航班开通,与云南铁水联运战略合作协议签订,由川滇三省八市州协力共建的“长江源头航运物流中心”正在逐步形成。

资料来源: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网站。

B、人力

目前,宜宾很多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宜宾目前有上百万的外出务工人员,人口优势明显,为投资企业提供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宜宾本地高等学院、职业技术院校各一所,每年可向社会输送2万余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宜宾学院本科现有理、工、经济、教育、法律、文学、管理、农业、艺术9大系近50个专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建筑工程、现代制造、自动控制、电子信息工程、经贸管理、人文社科、生物与化学工程7大系30多个专业。

C、资本的流入

根据前述三大需求中关于投资的描述可知,宜宾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篇三】村产业发展规划

庙街乡胡沟村2019年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胡沟村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同步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舞钢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舞钢市委员会舞钢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结合本村实际,特编制该规划。

一、基本情况(一)区位优势。胡沟村位于舞钢市庙街乡东南部,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胡沟、闫家岗、化庄、段岗、洪岗;

距市区6公里,离乡政府2.5公里,东临着舞钢市产业聚集区,建设路高速引线从村中穿过,交通快捷变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人ロ状况。我村总人ロ193户、793人,全部为农村人ロ,劳动段人口占总人口的64.6%(三)土地情况。全村现有耕地789亩,人均不足一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粮为主,林果业为辅。

(四)贫困现状,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村未脱贫贫困户12户12人。2016年度经过四议两公开,评议出贫困户16户17人,2017年死亡1户1人,失踪1人。2018年1月死亡1人,2018年4月死亡1户1人,2019年1月死亡1户1人。主要致贫原因是因残2户,缺少劳动力10户。其中,五保贫困户4户,低保贫困户8户。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一)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六个精准”,按照“五个一批”,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美丽乡村建设、人文素质提升抓党建促脱贫“五大扶贫工程”,全面推进全村实现限期脱贫、同步小(二)发展定位。结合庙街乡总体规划,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利用九龙山社区资源优势,引进加工、批发产业,努力打造我村特色靓点。一是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大力引进产业;二是利用人居环境改善契机,打造生态益居新农村;三是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带动集体共同发展。把所握好这三大定位,把胡村的贫困户带动起来,帮扶起来。

三、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2020年实现贫因户全部脱贫,衣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确保群众家家有事做、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020年,继续巩固脱贫成效,密切关心因个别特殊情况导致生活窘迫贫困户的现状,实现全村无一户因病、因学、因失地返贫、增贫的情况。

1、产业扶贫。为加快培育和提升我村支柱产业,拓宽村集体的稳定增收渠道,进一步调整、完善、细化村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产业扶贫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村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效覆盖所有贫困户和低保户,覆盖率80%以上,形成以村农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工艺品、中草药加工和花鸟鱼虫、奇石、根雕、瓷器批发为主导的产业市场,确保我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舞钢市其他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増长水平。

(1)全域旅游:结合我村地理位置优势,鼓励高速引线两侧村民开展农家乐、林果采摘、休闲垂钓等项目,到2020年初步形成规模。

(2)香菇种植:规划分布在化庄组,初步建设香菇种植大棚4座,鼓励有能力村民进行种植,待技术成熟后,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3)蜜蜂养殖:规划以贫困户赵聚才为带头人(已养殖中蜂22箱),到2020年发展村民养蜂200箱,对有养蜂意向的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村民增收。

(4)村级农村合作社:在村主任巫梦红、村会议闫新军的带领下,稳步扩大鲜桃种植规模,把胡沟水蜜桃当作合作社拳头产品,目前5万元启动资金已拔付到乡级财政。

2.基础设施配套。庙街乡纳入舞钢市全域旅游规划区,作为紧临高速引线,人居环境面貌直接影响着舞钢市的面貌。我村围绕庙街乡发展规划,坚实打造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通过推进村道改扩建、厕所革命等民心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到村入户,建成设施完善、体系完整、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各项基础设施。

3.美丽乡村建设。以现有新农村为基点,逐步实现村庄録化、美化、净化,建成生态小康式居住环境,为胡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贡献力量。到2020年底,胡沟村初步建成路平、地整、沟净、树齐、景美、人文明的美丽乡村。

4.基本农田保护建设。加强荒地坡地整理整治,因地制宜对基本农田地水利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确保到2020年,户均有1亩左右高产稳产农田,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5.电力保障建设。巩固农村电网成果,着力改善生产用电基础设施,解决农业生产用电间题。

6.信息宽带网络工程建设。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确保胡沟村进村光缆,实现全部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社区、村室等公共部位实现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为村民提供适用的就业、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

7.金融扶贫。努力实现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对12户贫困户开展企业带贫等措施,拓宽贫困户收入渠道。

8.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能人回乡创业,促进劳务输出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确保全村80入常年外出务工。

9.卫生扶贫。完善胡沟村委会标准化卫生室设施,改善医疗条件,解决群众看病不方便问题,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实现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10.文化体育扶贫。加大我村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力争2019年度建成洪岗组文体活动场所1个,完善九龙山社区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11.生态建设。认真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倾斜扶持政策。扶持发展特色优势林果产业、香菇种植和林下种植、养殖。

1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制定村规民约,鍵全完善群众自我管护村内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机制。使5个组达到“水清、路硬、墙亮、村绿、村洁,村美”目标。

13.保障政策兜底。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助、五保供养残疾人供养和临时救助等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各项惠民政策在胡沟村无死角、全覆盖。

14.人文素质提升。胡沟村利用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参与精神文明活动中去,如每晚广场舞活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组织全村农民参加各项技术培训,以技能培训为基点,传播现代知识文化,提升全村村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和从业技能,争当文明村民,建设美丽家园。

15.抓党建促脱贫。一是积极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学党章党规,学理论文明,坚持“三会一课”,完善学习议事、决策活动等制度。二是开展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和党员积分管理,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调动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参与创先争优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对村级的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组织实施。四是执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确保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实施步骤(一)夯实基础。以2020年全村脱贫为重点,建立贫因户的基础信息,找准切入点,加大贫困户帮扶力度,精准制定所有贫困户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

(二)分类实施精准帮扶。对于不同致贫户采措不同的精准帮扶措施,我村要针对个自不同的情况给予关心和日常慰问,遇到生活上有难题的给子及时的帮助。

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以庙街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许保奎为组长,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为副组长,村主任、村会计、驻村队员为成员的胡沟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村会计做好资料收集、信息统计上报,各地民组长为网络成员,关注各脱贫户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形式至上而下的扎实组织保障,确实脱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资金保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用好用活现有扶贫开发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整合企业单位,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建立扶贫资金信息,实行民主管财,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情况,做到扶贫资金求真实务。

(三)技术保障。结合市人劳局的创业培训,加强科技培训技术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突出抓好有劳动能力村民就业工作,为贫团户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次询等服务,脱贫因坚持的组织保障后盾2019年10月15日

【篇四】村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2011-2015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和依据

1、背景。定新乡是喀斯特溶岩山区,石漠化及为严重,石漠化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85%,生态和生存环境恶劣,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定新乡抢抓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契机,在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4372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8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定新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又为定新乡农业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2011年,黔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行省的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并以工业强县、以工促农作为全县工作的主导思想,赋予了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更多的内涵和要求,明析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定新特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特色就是发展动力,2特色就是产品生命力,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定新乡农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

2、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二、农业产业概况

定新乡位于黔西县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辖13个行政村(中心社区),年降水量1005mm。2010年底,全乡人口22856人,其中农业人口22378人,劳动力13535人;全乡土地面积141750亩,耕地面积16190亩,属喀斯特溶岩山区农业乡,土地贫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588亩,粮食播种面积50327亩,产量6310吨,其中玉米面积10655亩,产量3734吨;稻谷面积,1237亩,产量524吨;小麦面积7800亩,产量297吨;蔬菜面积5220亩,产量1541吨;油菜面积4200亩,产量128吨;烟叶面积3229亩,产量342吨;生猪出栏4800头,产量432吨;家禽出栏13660只,产量20.6吨;水产品产量8.5吨。几年来,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4372万元,比2005年增加1998万元,比增84.2%;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比2005年增加1307元,比增70.6%。

3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率逐年下降,农业发展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三、规划现状

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副生产加工等总量小,无法形成规模,发展滞后,参差不齐。

二是定新现有耕地16190亩,林地3469.5亩,荒山荒坡200亩,退耕还林11584.5亩,未利用水域约750亩。从目前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看,全乡土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是现有产业规模小,技术指导、综合管理及资金投入短缺,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强,产业发展的定位偏离市场,与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形成独特的农业产业品牌,无发展后劲。

四、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促成大宗土地流转,劳动力就地转移,最终形成农户外出经营——催生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或培训输出——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回乡创业——现代特色农业落户定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规律,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规划期限

  2011年至2015年。规划范围:全乡13个村(中心社区)。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规划种植辣椒50000亩,种植高粱7500亩,种植魔芋3000亩,杂交玉米育种2500亩,种植特色蔬菜25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30000亩。

2、特色经济林。规划种植核桃18980亩,种植刺梨10000亩,种植黄金梨46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4000亩,种植仿野生天麻5000亩,种植半夏1000亩。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定新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在两种需求,立足多样化、优质化,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

5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3、坚持特色竞争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突出重点,优中选优,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

4、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在汲取继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现代的市场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经济效益。

5、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全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全面提高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坚持规划目标的适当超前性,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实现优化配置。

6、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消除影响和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以长养短、以长促短的发展目标,以短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长期产业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产业转型,促使全乡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从2011年起至2015年,通过实施特色种植业、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三大经济种植产业,全乡农业年均产值可达到11355万元,增幅1倍以上,农民人均纯

6收入达到3773元;经济林产业达到盛产期间后,全乡农业产值可达到50346万元,增幅10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建成三大特色产业带后,可使70%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1、特色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辣椒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0000亩,年均产值达2500万元。

——高粱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7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500亩,年均产值达750万元。

——魔芋种植。2013-2015年共实施3000亩,2013年起每年实施1000亩,年均产值达400万元。

——优质玉米育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00万元。

——夏秋蔬菜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90万元。

——脱毒马铃薯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3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6000亩,年均产值达3000万元。

2、特色经济林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核桃种植。2011年实施9780亩,2012年实施9200亩,到达盛产期后,核桃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1680万元。

——刺梨种植。2011年实施1000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900万元。

7——黄金梨种植。2011年实施46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91万元。

3、中药材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仿野生天麻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1000亩,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335万元。

2、金银花种植。2012-2013年共实施4000亩,到达盛产期后,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1600万元。

3、半夏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1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200亩,半夏种植年均产值达到80万元。

七、总体布局

根据定新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乡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核桃种植1898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1468亩,元田村种植2342亩,庄子村种植1453亩,马骖村种植2920亩,新村村种植749亩,英雄村种植1187亩,青杠村种植671亩,安乐村种植2318亩,新山村种植982亩,三好村种植529亩,堡堡寨村种植2356亩,新海村种植2005亩。

2、规划发展刺梨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

8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3、规划发展黄金梨种植460亩,在青杠村水红花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以辣椒、高粱、魔芋、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乡规划辣椒种植50000亩,每年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2、规划高粱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15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1000亩,三好村种植500亩。

3、规划魔芋种植3000亩,2013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新山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400亩。

4、规划优质玉米育种2500亩,每年500亩,在青杠村王家槽实施。

5、规划夏秋蔬菜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25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250亩,元田村种植150亩,庄子村种植150亩,马骖村种植300亩,新村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300亩,安乐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100亩,三好村种植150

9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6、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30000亩,每年种植6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400亩,元田村种植400亩,庄子村种植400亩,马骖村种植1000亩,新村村种植400亩,英雄村种植300亩,青杠村种植1100亩,新山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800亩。

(三)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带。

1、规划仿野生天麻种植5000亩,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

2、规划金银花种植4000亩,2012-2013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500亩,元田村种植300亩,庄子村种植3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600亩,青杠村种植500亩,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6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3、规划半夏种植1000亩,2014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100亩,元田村种植200亩,庄子村种植1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200亩.

 八、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实行“统一协调,10分工负责”制。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和评审考核规划实施情况。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规划实施。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推动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高粱、核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辣椒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山林)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运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

(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产业经营,选择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