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演讲讲话 > 演讲稿 > 节日演讲稿 > 什么是精彩的课堂?——省初中思品

通感,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读《明湖居听书》有感

时间:2018-07-29 00:11 节日演讲稿

作者:XX县尖山镇中心小学厉光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清末刘鹗(1857~1909笔名洪都百炼生)写的《老残游记》一书的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明湖居听书》是该书中以生动传神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它引人入胜地描绘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一个实体的形象,全靠听觉鉴赏,因此很难直接描写,单单用几个拟声词或者抽象的描述,根本不能使人感同身受。但刘鹗却写得很成功,那是因为他灵活地运用了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通感。

从语法概念上讲,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虽然通感与比喻、拟人、排比等同为修辞方法,但是在创作难度和鉴赏水平上又要更高,它要求的是作者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且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刘鹗《明湖居听书》里的最精彩的片段: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其中“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一句,将听觉转换成味觉,将听书时的舒畅感觉代之以吃人参果时的美好味觉,形象生动,让我们这些没听过白妞说书的凡人也能想象出那种由闹到静,只有神仙才体会过如食人参果一样的感觉,实在是奇!

“唱了十数句之后”,白妞的音调“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用“钢丝”来比喻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尖、细。用“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形容歌声“渐渐的越唱越高”的动态过程,生动而传神。这里又将听觉转换成了视觉,令读者稍微想象一下,就能体会到了这样高超的说书艺术,实在是绝!

接下来的这几处,无不运用了上面这种感觉转换,如,“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作者以山势的折叠多变,险奇气势来比喻歌声几啭之后,节节高起的声势,别出心裁,令读者通过对攀登泰山这样的具体活动的感受作类比,从而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白妞说书跌宕起伏的高超技艺。又如下面的“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出了声音由低渐渐升高,又曲折婉转的态势。“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一般人很难对多而杂的声音作出恰当的描述,而刘鹗却把听上去多而乱的声音形容得五彩缤纷,如百花齐放,实在是高!

刘鹗善于找到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用读者常见的,可体验的感觉和形象做喻体,使我们读后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达到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它能使抽象的事物和感觉富有立体感、动态感、色彩感。

正因为通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如此其特殊而显著的作用,因此现代很多文学家都十分喜欢运用它。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意境绵远。“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乃视觉,名曲乃听觉,二者互为转换,极富诗意,实在是妙!

再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道:“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句话曾经令我久久地想象那种非常人能体会到的情感:怎样的悲凉呵,“浓黑的”,像煤炭那么黑吗?“非人间的”,没有比地狱更惨的处境了吧?一句话,鲁迅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我们永远也无法介入的境地,那个离绝望就差那么一小步的乱世。这还是要归功于通感这种语言艺术的妙用。

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达到亦真亦幻的效果。

通感,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更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但要用好它,却非易事。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用双眸去细心地观察,用真心去细腻地感受,用灵感去及时地捕捉,用双手去勤奋地练笔,或许有哪一天,爱好写作的你,我,也能像刘鹗、朱自清等文坛泰斗一样,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首页12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