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汇报体会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好班规打造好班级》读后感

新课程改革呼唤罗文精神

---读《致加西亚的信》杂感

远离家乡的日子太阳都是寂寞的,寂寞的光阴里,我靠读书来打发我的时空。最近我在读一本书,一本让美国总统布什读后感叹“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的书----------《致加西亚的信》。

《致加西亚的信》是1899年一个名叫阿尔伯特.哈伯德的人为一本名叫《菲士利人》的杂志写的一篇评论。“送信”的事件是指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要把一封信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美国情报局长向总统推荐了一位年轻的中尉安德鲁.萨莫斯.罗文去送信。罗文从总统手中接过信,没有问类似“他在哪里?他长什么样子?怎么样与他联系?我如何才能到那儿?”的任何问题,便开始了寻找加西亚的征途。三个星期后,罗文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并且带回了答复。

恕我孤陋寡闻和浅薄,对于这本书我乍读起来,好象平淡无奇,罗文中尉送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更没有豪言壮语,而且还是在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受他年幼的儿子的启发而写下的小册子,并过去了一百多年。但仔细读来,越品越有味,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简单但富有哲理,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致加西亚的信》旨在强调寻找“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和提倡“不要问什么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这时我想到的我们困难重重的新课程改革,不也需要“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和我们具有“不要问什么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吗?

回首教育的往昔,“混”在社会

多少年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口号把教师们祭上神坛,但现实中却又被重重地踩在脚下----成为弱势群体、社会的“老九”。原因何在?社会从来不会给一个人高薪,除非他的工作在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回想当初的我们,有多少人报考师范院校是源自对教育的热爱(更多是干上了才不得不爱上的)?!反省我们的日常教学,有多少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反思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的辉煌,有多少是“换上谁也不会太差”?!看看我们的身边:当“麻将与ok共舞”、“谈股和论经齐飞”,学习导师异化成解题技师时,我们确实是无法苛求社会的!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重塑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重构面向未来的教育的新生命,毫无疑义也是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新课程改革,与“混”告别

面对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的举步维艰-----老师们说新课程改革要先培训我们的校长,校长们说新课程改革要先培训我们的局长,局长们说新课程改革要先培训我们老师,这种循环推诿与幻想超然实际上是对未知必然的害怕和担心。这不由人不想起罗文接到总统麦金莱的任务:把信送给了加西亚时的情景,不由不佩服罗文“不要问什么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不由人不质疑我们教师有多少是“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罗文从麦金莱总统手中接过信,没有问类似“他在哪里?他长什么样子?怎么样与他联系?我如何才能到那儿?”的任何问题,便开始了寻找加西亚的征途。三个星期后,罗文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并且带回了答复。静静地把信拿去,不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不是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需要对自身实力先作出正确的评估、具有对自身工作能力的坚定的信心和迎接挑战的信念。

面对新课程改革就像罗文面对“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任务一样,毫无疑义地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高考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与过去“混”的教育生活告别,成为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直面“蜕变”,做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与过去“混”的教育生活告别,才能找回教育的尊严。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职业生活方式------直面“蜕变”、拒绝平庸,专业拓展、提高能力,做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做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首页12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