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节日材料 > 二月 > 国际气象节 > 欣欣向荣造句

渔业与气象 1600字

时间:2019-01-13 12:43 国际气象节

渔业气象(meteorology of fishery)指 渔业生物的行动分布、生活习性、资源数量变动、养殖、捕捞等与风、气温、降水、气压等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一关系,为充分利用海洋气候资源、开展渔情预报、预防渔业气象灾害、制定渔业区划,提供了渔业气象依据。

简史:中国渔业从沿岸海区大规模采拾贝类开始,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渔业生产始终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汉《淮南子》一书中曾记载,当时已察知阴雨前低气压来临之际,鱼类浮出水面呼吸。长期以来渔民上观大象,下察物候,决定出海捕鱼的时机。

现代渔业气象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日本学者三浦定之助和字田道隆于1927年分别对低气压、气象要素与渔获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挪威学者G.索豪于1936年研究鳍鱼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中国于50年代中期,开始了局部海区气象要素的观测,并就天气对渔场的影响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开始利用气象卫星监测气象和海况变化,预测渔场的变化。

气候与渔场:渔场位置受气候条件影响显著,根据渔场所处位置,分为热带渔场、亚热带渔场、温带渔场和寒带渔场,①热带渔场受赤道洋流的影响,鱼类适温高,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附近海域。②亚热带渔场受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鱼类终年繁殖,生长迅速,鱼类群体补充快,一年四季都可以捕鱼。③温带渔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四季明显,春季鱼类进行生殖洄游,并产卵、繁殖、生长;秋季则进行越冬回游。渔汛期分为春汛和秋汛。④寒带渔场受极地寒流影响,鱼类适温低,分布在南极附近海域,白令海东部和鄂霍次克海附近。中国渔场属亚热带和温带渔场:亚热带渔场包括南海和东海南部,温带渔场包括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渔场。

气象条件与渔场、渔业资源变动

风向与海岸线走向的关系、风速大小及持续时间等对渔场和渔业资源的变动都有影响。当季风风向与中国海岸线的走向大致平行时,春秋季期间,南风送暖,北风来寒;当西风或东北风向时,鱼群远离近岸或向深海游动;东南或西南风向时,鱼群偏向近岸浅海区域。在山东半岛附近的渔场(烟台、威海、石岛等渔场),春季产卵回游期间,西北风向多时,渔场位置偏移外海,南或西南风向偏多时,渔场位置偏移近岸;秋季回游期间,偏北风向偏多时,鱼群停留渔场时间短,偏南风向偏多时,鱼群停留渔场时间长。向岸风向偏多时,产生向岸海流,鱼群随着海流游向近岸。在日本沿岸偏南风向多时,春鲱成群来临,在富山湾连续有西北和西南风向、相漠湾有强南风向时,青鲹渔获量增多,在九州的平户岛和生月岛附近,连续吹强北风时,则飞鱼渔获量增多。离岸风向偏多时,由于风向和海底地形的影响产生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类在这里集群并形成渔场。世界沿岸上升流区域的面积仅为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一,但渔获量却占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说明沿岸上升流区域是最好的渔场。上升流海域有美国加利福尼亚、秘鲁、奔给拉海域等,中国沿岸海域随季节不同也产生上升流。渔汛期间,在5~6级风前后,鱼群都有集群过程,风前集群是鱼类感受到“气压波”和“长浪”的刺激作用;风后集群则由于大风改变了海水理化条件,鱼类趋向其适宜环境集群。因此“抢风头”和“赶风尾”,可使渔获量增多。由于风向促使海面升温,水温超过鱼类适温范围,使鱼汛期结束早。春季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捕捞鲐鱼时,最忌东南大风,在烟台和威海渔场最忌偏北大风,上述方向大风在渔汛后期经过渔场时,则渔汛期提前结束。寒潮经过海面时,产生大风、降温、蒸发、引起海面扰动,使海水表层至底层温度和盐度分布均匀。寒潮入侵的时间早晚,与鱼类越冬回游早晚一致。随着寒潮入侵的频率增加和强度变化,渔场从浅海区向越冬场转移,幼鱼生长时期,活动能力较弱,极易受风浪冲击的影响,往往一次大风过后,幼鱼大量漂浮死亡。

渔业与气象 1500字-1600字